【返回首页】
背后真相让人直呼“我被骗了好多年!”
#科技与狠活#系列视频播放量超过15亿次,可见大家对直播里的“花活儿”深有同感。
更别提“刷流量”这条隐秘产业链。
安徽某网络公司一年靠卖“涨粉服务”就赚了900多万元,提供机器人点赞、刷人气、刷观看人数等全套“数据美化”服务。
甚至有研究指出,一个真实观众背后可能对应着400个假粉丝。价格也不贵——1000人观看只要35元,1万人也才200元。怪不得你看那些“百万观看”的直播间弹幕飞起,氛围爆棚,其实观众可能就只有你一个真人,其他全是机器人在帮忙撑场面。
《南方都市报》就曾揭露,某平台高达89.5%的收入来自“虚假流量”,粉丝打赏甚至有相当部分是平台自己刷出来的。
虚假人气制造出的“热闹”其实是“空气流量”,背后是一条从刷单公司、群控机器人到云手机工厂的灰色产业链,低成本制造假繁荣,真是“看上去很美”。
在“性别造假”这条路上,很多主播玩的也相当溜。
央视“3·15晚会”就曾点名揭露,有的“甜美女主播”实际上是中年大叔在后台操作,挂着甜美头像,开着变声器,一口一个“哥哥~”地哄人刷礼物。
网友追随了几个月、甚至几年,满心以为遇见了“灵魂伴侣”,结果现实是对面坐着的可能是戴着假发、满脸油光的大叔,顿时笑不出来了。
而如今流行的虚拟主播背后,这种真实与虚拟的巨大落差更加普遍。像桃铃音音、VirtuaReal这样爆红的虚拟主播,形象可爱、声音甜美,吸引大批粉丝甚至集资在地铁投放广告宣传。
然而“中之人”(网络流行词,指操纵虚拟主播进行直播的人,也泛指任何提供声音来源的工作者)往往并不是粉丝幻想中的软萌少女,而可能是中年男性运营者或专业团队操盘,所有人设与互动全靠剧本演出和多开账号支持。虚拟与现实的割裂,带来的不是惊喜,而是“惊吓”。
产品与价格的套路同样一环扣一环。
很多所谓“原装进口”的大牌包包、护肤品,直播间宣传得热闹,限时秒杀、全网最低价,结果到手后,包装粗糙得连产品说明都不全。消费者原以为花几百元淘到千元名牌,实际上买到的只是几十元批发货。
更有“先抬价再打折”的价格游戏套路。标价399元,先涨价到599元,再搞满500减200元的促销,最后加上一堆看似“贴心”的优惠券,结账一看:还是399元,根本没便宜一分钱。